



文史資料如何包裝成好故事?書本資訊該如何轉譯成巷弄街道的探索? 文化觀光正夯的此時,除了捲動新的商業模式外,也讓文史專業應用有了更創新、豐富的新可能。
閱讀更多
通識教育中心與中國文學系邀請中國語文通識課程專任教師與兼任講師,分享他們的教學經驗和心得。針對國文專題教學經驗與成果分享、執行深耕計畫遭遇的困難與建議和對大學國文課程經營的發展與想像等等方向進行探討。 歡迎本校師生蒞臨。
閱讀更多
有沒有一條路,讓我從年輕走到年老,既是青春航程的起點,也是生命最後的岸? 有沒有一條路,收藏我的喜怒哀樂,讓浮雲般的一生化成傳奇? 是否有一條隱形的線索,串連著寫作的慾望,只是我們未曾自我挖掘,未曾從生命的絕對高度來回顧自己那看似蒼白卻獨特無比的成長過程? 簡媜的散文,與其個人之生活與生命經驗有十分密切的關係,藉由文字,將生活中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也成為個人生命歷程最好的註解。透過簡媜的散文,可以看見作家在面對不同的生活經驗時的感悟,彷彿也能參與作家不同階段對人事、對社會的關懷,近年更將關注焦點轉向老年生活,將對生老病死的體會轉化為文字,引人更深一層的思考。 這次中文寫作中心邀請到簡媜老師,聽聽簡媜如何談自己與文學密不可分的人生經驗,寫作之於她的生活所佔之地位。
閱讀更多
「作家出版指南」主要是從潘柏霖的出版經歷出發,談論自費出版和出版社出版的差異,解釋詩和小說兩種文體對個人而言的區別,說明他的寫作經驗,以及在出版實務上所遭遇的各種難題。 身為台北人,在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的潘柏霖,他寫詩寫小說,喜歡小王子和小熊維尼。自費出版詩集《1993》和最新作品《恐懼先生》,和啟明合作出版詩集《我討厭我自己》,也和尖端合作出版2本小說《少年粉紅》與《藍色是骨頭的顏色》。自述不擅長自我介紹,認為人生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自我詮釋。詩作主要發表於個人臉書專頁「潘柏霖」。
閱讀更多
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到《上流兒童》,她的書中從描寫人性到刻畫階級,要我們去思考,不單單只是接受,家庭之於我們,並不是只有名為「為你好」的情緒勒索。我們應該從從不同面向,不同立場,去理解思考人、家庭與名利之間的意義。 這次,寫作中心邀請到吳曉樂來跟大家談談關於創作、關於用功、關於努力之後的成果。聊聊標籤與階級、壓力與要求,或許我們與崩潰的距離,就只有那麼一小步。
閱讀更多
04/30 蘇子齊:「憂憂」也可以很強大:從電影《腦筋急轉彎》談對正向情緒的反思 05/07 許瑞哲:在喪言傷——談《父後七日》中的祭儀與情感 05/15 張硯筑:拋開成見,或許就能改變世界——從《動物方城市》窺見現實生命的迷思及其真相 05/22 徐瑞婕:不可做與不可說——穿越《紅衣小女孩》的禁忌森林 05/29 董靜樺:標籤後的距離與偏見——《機械姬》似人非人的恐怖
閱讀更多
寫作中心的輔導諮詢已經開始一個多月嘍! 不論是你有論文報告上的疑難雜症,還是履歷企劃的茫然無措,甚至是書籍議題的研究討論,都歡迎你來博雅書房坐坐,和輔導員聊聊。 在這裡,除了能獲得一些建議,被提供一些想法,更能在討論中獲得你原本忽略的不同面相。 即使你沒有問題,也歡迎你到博雅書房看展讀書喔!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