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尾哲也:調味與平衡—工程師的短篇小說技藝」側記

 

文/寅彰(政大中文寫作中心輔導員)

我曾想到一套「奴隸」和「寵物」的二元論:追求自身生產力大於受人喜愛的是奴隸,追求受人喜愛大於生產力的是寵物;奴隸最大的悲哀是「沒有用」,寵物最大的悲哀是「不被愛」。資本主義社會下,不屬於頂層統治階級的人們或多或少都站在這條「奴隸──寵物」光譜上的某個位置。

——〈寵物與奴隸〉

 

這篇文章,來自講師寺尾哲也,最近出版的散文集《努力是癮》(2024),也可以作為這場演講的註解。

 寺尾哲也認為寫小說彷彿一道料理,作者彷彿一名廚師,要去設計每一段文字所能帶給讀者的味覺體驗。他認為,從「戲劇」、「美學」、「立場」、「知性」等四種面向的平衡,能夠調配出作家的個人風格。首先是戲劇。寺尾哲也認為,小說中的戲劇化程度越高,因果關係扣合緊密,寫實程度低;反之,戲劇化程度越低,因果關係扣合疏鬆,寫實程度高。他相信,戲劇平衡的好處,是經營讀者閱讀動機的關鍵。 然後是美學。寺尾哲也認為,小說中美麗但離地的事物,與醜惡但接地的事物對比。他相信,美學平衡能夠讓美或醜的事物被凸顯出來。 接著是立場。寺尾哲也認為,對某一議題的支持或反對,在人物或情節的塑造上,需要避免過度傾斜。他認為,在塑造小說人物時,應該讓「好人有點壞,壞人有點好」,讓「可恨之人有可憐之處,可憐之人有可恨之處」。他相信,如果沒有平衡特定立場的小說,將可能有意念先行的風險。最後是知性。寺尾哲也認為,倘若小說中的敘事者「拿腔拿調地展現知識」,會降低親和力;反過來,敘事者若是可以「平易近人地耍白癡」,會增加親和力。



 在分別講解完上述四種平衡之後,寺尾哲也都用一小段文章作為論證平衡的依據。但他同時也提醒,寫小說的人並不能夠執著於追求平衡,而是應該考慮在不同光譜上的位置組合,展現個人的風格。寺尾哲也指出,有些作家的小說戲劇化程度較低(戲劇 –),也不經意顯露出特定立場(立場 +),以及不避諱掉書袋(知性+),但他們的小說的美學程度很高(美學 +),便足以成為讀者繼續喜歡讀的動力。


回到開頭引用的文章。作為一名寫作者,我想他不僅要在「戲劇」、「美學」、「立場」、「知性」等,四種平衡中定位自身,也不只是要考慮個人所欲展現的風格,之外;或許更重要的是在有用與被愛之間,在市場之中,在讀者之間,找到既被認定有用又被眾人所愛的光譜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