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寫作中心於5月4日(四)晚間,配合「論文月」活動,舉辦學術論文寫作講座「跟史家學創作:我的讀寫感悟與日常生活」,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皮國立主講,與各位同學分享史學寫作的方法與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史學書寫技巧回應學界內各種研究生產。

皮國立老師於2020年出版《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內容不僅分享如何將歷史學的技藝和訓練轉化結合到生活日常書寫之中,賦予專業學術書寫真實的生命力與人性化,讓人見到學術寫作更加貼近真實生活的面貌。

「文史課是廢課、糞課」?

演講一開始,皮國立語帶諧趣,相當幽默且玩味地邀請同學一起打破一般大眾對於史學的刻板印象,試圖思考文學、史學訓練的用處何在。透過向同學拋出對於文史學科意義與本質上的提問,試圖帶出史學重要性與其中箇要邏輯。

他提到,文史的訓練其實就是讓我們自身能更加懂得如何理解事物本質,並且在探討過程中能更深入理解其背後脈絡。套用呂思勉的話,他說到,應用史學的基本其實就是「應付一件事,要理解性質,便能理解脈絡」。

在這樣對於脈絡理解的訴求上,老師尤其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其與「書寫」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結更是作為研究者的我們實在不容輕忽的。唯有透過大量閱讀,我們才能有機會將自身想法引導出來,結合眼前各種知識系統,形諸於文字之中;文學與史學的訓練便是讓學生學習並熟練如何閱讀,並在閱讀過程中理解且能夠將所吸收的知識轉化呈現於書寫之中。

他也強調「先讀書讀資料」的道理,說到無論要寫什麼都要先讀書,必須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透過熟看史家、作家作品,自然就能在自己的文字中承載他人風格,在融合自身逐日琢磨出來的文筆,就能寫出好的文字與章節。老師比喻讀書猶如寫書法一樣,總是先模仿,久了便能耳濡目染,自然就融會名家筆觸,終而培養出自己獨樹一格的風格。

「太聰明的人容易一無所成,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裡」

演講中段,皮國立也將聽眾同學們的關注引導到書寫層面,分享史學寫作應該怎麼開始。他提到,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不妨可以從模仿開始:從寫摘要開始,再到書評、小論文,最後專業論文。

學習書寫摘要,不僅能臨摹文本氣性,從中潛移默化,學習專家名家的技巧筆法,更能在熟習用字與風格的過程中,精煉自己對於章節段落的掌握度與敏銳。而寫書評雖然困難,但確實也是熟練寫作中相當重要的過程,因為透過撰寫書評,就能鍛鍊自己廣泛閱讀,當閱讀多了,就能養出個人寫作風格與韻味。

至於小論文,幾乎是所有專業論文書寫的前置練習與準備,像是古人寫讀書札記一般,透過書寫小論文,推疊摘要與想法,進而發展自身對於特定議題或文本的問題與關懷,累積創見。當有了一定數量的小論文書寫經驗,自然就能培養專業論文的撰寫視野與心性,遂而能在書寫專業論文的道路上,透過創見的積累而能建造屬於自己的新知識網絡。老師也敦勉各位同學別怕現今AI寫作對於人文學科的挑戰。他認為,就深度寫作而言,人文學科有別於理工科(強調因果思維),是更加不容易取代。

思考與書寫,是每天都不可割捨的重要事項,學術研究是慢慢堆積出來的,也不是光靠天賦或靈感就能一蹴可幾。他認為,每天也得撥出一些時間寫作,因為寫作是有連貫性的工作,一段時間不寫,就會容易找不到靈感,甚至拖延寫作。在精進學術寫作或任何寫作的過程中,除了必須要科學化步驟與嚴謹的心態,從一千字、五千字、一萬字循序漸進,由少慢慢寫成多之外,熟讀快寫多巧思也是必要過程,要書寫閱讀且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像是藝術家一樣,不斷從自己的不好中掙扎,然而才能進步並且超越。


結語

皮國立老師的演講生動有趣,引經據典的同時卻也不枯燥乏味,在敦勉同學的指導中也不讓人感到肅穆難以親近,反而更是站在過來學界前輩的立場上,不僅相當誠懇地與同學分享自己早年人生魯蛇成長經歷與心路歷程,還用巧妙展示歷史學的學知,讓同學一覽學術寫作與生活之中的對話關係。這次的講座分享,皮老師鼓勵同學們都能「相信自己」,因為「沒有人天生就是創作者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