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訊】中文系及中文寫作中心合辦之「道南文學作家講座」,於113日晚間拉開序幕,首場邀請《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作者洪愛珠蒞臨分享。

主業為平面設計的洪愛珠,2018年因同名散文〈老派少女購物路線〉獲台北文學獎首獎「出道」,他自言踏入寫作的契機,肇因母親罹患癌症,近兩年的陪病過程中,歷經不同心理轉折的漫長時刻,需要找到寄託的事物與出口。
洪愛珠也曾試過攝影、版畫等方式創作,但有次偶然發現某個寫作班徵人,當時沒有系統性作品的他,以一些零星的生活札記、筆記錄取了,開始通往日後的寫作道途。獲得首獎後,《老派少女購物路線》的責任編輯主動聯繫,便有了成書的機會。

生活是創作 

洪愛珠談及自己出生於大家庭,身邊女性都是強韌而有能力的角色,自己尤其受外婆「阿蘭」與媽媽「阿比」影響甚深,三代以吃食繫連出飽滿細膩的情致。「在生活小事上,投入了很多精神,我想他們都是在創作,這也是創作者的本質。」洪愛珠說。


比如外婆每日三餐都要置辦數十人的伙食,又因外公經商需招待各式客人,日常從買菜到上桌的「辦桌」工程,兼之照顧、打理家人一切,其實就是外婆的實踐創作。
而媽媽身為職業婦女,婚後一樣早起為家人操辦三餐,還創下一個月「30天的早餐都不重複」的紀錄,甚或連餐桌上的花,顏色也都講究定期更換。洪愛珠稱將早餐製作視為”project”的媽媽,用自己的手織就家人的生活,同為「創作」。

 提到也喜歡在生活小事上琢磨的先生,總是在瑣碎處有著不同留心或堅持,例如開車出遊,總要配合當天天氣、路程、目的地等,搭配不同的音樂,樂在當下、享受各式巧思的拼貼於生活中,也是創作。

 舊物事與寫作 

自言喜愛一切「傳統」、「舊」物事的洪愛珠,於母親病後,踏上母親過往購買生活用品、菜食的路線,不論是大稻埕生記藥行、永樂市場「林良號」潤餅皮、蘆洲的中山市場等記憶中的味道,風土與人交織的情感互動,既是「老派少女」的傳承,也是台灣常民生活堅實的內涵記憶。

回到飲食寫作,洪愛珠談及自己是個要將事情了解透徹,才能夠下筆的人。例如寫蘆洲切仔麵,先複習蘆洲歷史、讀蘆洲鄉誌,再回溯幼時,外公與一家子人圓桌吃切仔麵,眾人點好麵後,外公「攏切來!」一聲令下,老闆手起刀落將豬隻各類內臟端上的畫面。

提到頗有名氣的「洪愛珠滷肉」,師承自外婆的家常菜,惟即便如此:「這道菜(滷肉)已經可以寫進我的履歷了。但我在書寫之前,花更多倍的時間在買菜做菜,還有跟大嬸聊天。」這些對生活細致的承接與觀察,是書寫的起心動念的因,也是落為紙面文字、得以被閱讀保存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