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個
作者

政大中文寫作中心於1018日晚間,邀請到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舉辦演講「成為一個作者:寫作與出版需要打開的世界」,以身為文字工作者、以及和文字作者共同工作的經驗,分享與文字共處該有的認知與能力。

文字,是美好的想像,還是殘酷的現實?

演講開始的第一張PPT就是「2007-2017年台灣出版業產值」,一瞬間像是從幻想的高空掉回地面。對文字抱有熱情與想像的人,常常會忽略、不看現實面,或是僅僅有個模糊的概念,莊瑞琳則強調文字工作者面對現實的重要性。

即使近年電子書興起,仍無法彌補出版業下滑的產值。書市從2013年掉出每年三百億元、2015年掉出兩百億元產值的範圍,短短幾年間萎縮一半。「這當然有很多原因,有人會說是影音等多媒體剝奪掉我們看東西的時間,但其實出版業還是有很多有名的暢銷書。」

例如寶瓶出版的《情緒勒索》(周慕姿,2017)、《做工的人》(林立青,2017),不但是暢銷書,也帶起這一世代的風潮。莊瑞琳說,在大家都認為進入出版業寒冬時,仍有逆勢成長的書與出版社,代表過去資訊轉介的出版模式已經不再適用,「如何創造新的現象」才是這一代要著重的課題。

舉例來說,以前台灣書市主要靠翻譯文學,甚至一本《追風箏的孩子》(胡賽尼,2005)銷售量可以遠超過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但莊瑞琳也坦言近幾年新出的翻譯文學銷量明顯不如以往。

「其實台灣人很不喜新厭舊,反而是厭新喜舊。《別相信任何人》(2011)、《解憂雜貨店》(2013)還是每年上銷售榜的翻譯小說;龍應台、蔣勳、蔡康永等作者則是華文書的銷售冠軍。」

舊書佔據市場,加上媒介變得多元,podcast、紀錄片、影劇都更容易取得所需資訊,國外消息也不再遙不可及。要突破舊書帶來的僵局,莊瑞琳認為無論是出版、媒體、設計等面向,都是在有限的資源裡突出自己的創意。

「現在的人不是不看書,而是成為了比過去更挑剔的讀者。」

作者是什麼?

寫作是第二敘事。

當讀者變得挑剔,寫作者也要更精確知道自己的寫作目的、寫作方向。莊瑞琳說,她面對每一個作者,第一個問題都會問:你如果是想要寫作的人,你想要寫什麼?

有人寫家族史、寫科幻、寫鄉土,也有人把自己的正職當成寫作的材料,例如劉致昕的《真相製造》(2021)就是寫自己的記者經驗。每個人寫作的目標都不同,但作者們仍有一項共同點,就是期望被看見。

「為什麼我會說寫作是第二敘事?因為無論你選擇的是什麼文類,想要被看到,都需要有獨特的聲音,必須是這個社會已經常常聽到的敘事以外的弦外之音、是第二道聲音,這樣你作為寫作者才會有獨特性。」

即使是很多人寫過、看似無法再發揮的主題,但總是有人能找到獨特點。像是二二八或白色恐怖,一個大家不熟悉的小人物,很可能就是翻轉整件事、重新理解那個時代的重要關鍵。

「第二敘事是人類因為創作才產生的,這種創作竟然可以出現在單一人類的腦裡面,可以藉由創作去抵抗、去創造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可能是我們肉眼所見以外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作家的特色。」

虛構與非虛構。

決定寫作目標後,接下來就會面臨文類的選擇。無論是寫詩、寫散文、寫小說、寫民族誌,不同的文類都有各自的內涵、方式、處理題材的適宜度。莊瑞琳說,寫作者常常有自我偏好,但她認為必須多涉獵跟自己不一樣的養分,否則詞藻再華美,也只是空洞、輕飄飄沒有厚度跟重量的文字。

事物是千變萬化的,當這些變成寫作的題材,當然也不可能只有單一走向。莊瑞琳認為討論虛構與非虛構的原因,不在於小說或散文的文類選擇,而是找到身為作者的獨特視角。

寫作前的自我準備

盡可能地讀書

莊瑞琳發現,現在的人創作慾望很濃烈,但能寫出東西來的人卻很少,問題似乎出在「書讀太少」上。書讀太少,內在的素養、作者性無法獲得培育,作品會沒有重量。「你不是好讀者,怎麼會是好作者呢?」

好好採訪

寫作不可能完全都在自己的腦內進行,一定需要查找資料、採訪、甚至田調。莊瑞琳說,如果遇到自己不熟悉的議題,光是消化資料的時間可能就要花上幾年,但如果能找到那個領域的專家,好好進行採訪,不只可以縮短時間,也可以讓議題有更深入的機會。

對自己的掌握度

莊瑞琳說,寫作是長期的事,常常需要花上兩年、四年的時間處理同一本書。有些人可能寫不出來,或是卡在前端不斷重寫;也有人寫完後無法跟別人討論,接受不了別人的意見。「我認為這跟自己內心有些部分不能掌握、不能拿捏有關。」

能不能把一個作品完成,很大一部分是能不能完成與自我的對話,莊瑞琳說,作品就像內心鏡像的反映,「你必須規訓你的才華,否則什麼也完成不了。」在寫作前,都要有能回答下列三個問題的準備:

l   你能夠說得出來,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嗎?

l   如果要長期投入,不會放棄的原因是什麼?

l   希望讀者讀到什麼重點,你希望他記得什麼?

駕馭問題意識

莊瑞琳說,將寫作動機變成問題意識,是寫作者能持續下去很重要的關鍵。「有心動的事物,沒有問題意識,它只是個題材,沒辦法變成題目,也容易邊寫邊迷失。」

問題意識也會影響作者對於作品的大綱、結構、佈局,甚至是字數。莊瑞琳說,邏輯是新手寫作者最需要注意的,如果經驗還不多,最好不要挑戰超過5000字的寫作,不然很容易暴露自己掌握能力的缺失。

要捨得

進入寫作階段之後,作者也會面臨另一個難題:捨不得。有時候書中會出現「根本沒有必要」的段落,看起來不但冗長,而且破壞閱讀順暢度。

這通常是因為作者想展現自己的詞藻華麗、怕讀者看不懂而大量補充資訊、聯想到相關議題,甚至是捨不得自己採訪、查詢來的重要資料,想要全部說得完整。莊瑞琳強調,「作者一定要對自己狠,要比別人對自己更狠,懂得分辨資訊重要與否。」

要追求你所愛,不要追求流行

寫作者會擔心「自己喜歡的東西沒有人喜歡」,或是覺得自己關心的議題很邊緣、很冷門。莊瑞琳說,其實我們永遠無法預測讀者們會怎麼想,而市場也常常給人驚奇。

比如談高山植物的《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2020),原本認為這個議題超冷門,沒想到卻是當年春山出版最暢銷的書,而且還收到許多山友回饋「很感動」、「超喜歡」。

還有攝影集《南風》(2013),談彰化台西村的空污議題。當時空污討論並不熱門,但一張張因為空污得癌症過世的遺照,成了最觸動人心的媒介。出版之後在各地辦展,也影響了台灣對於空污議題的討論態度。

「我們看重的是作者的潛力,而且我們認同這個議題,所以就做下去吧,自己熱愛的事物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反饋回來。」莊瑞琳說,作者很容易懷疑自己,但我們要相信,自己的所愛,一定有成為舞台中心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