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你也在這裡嗎?在論文寫作中遇見自我

中文寫作中心在106日晚間,舉辦演講「喔你也在這裡嗎?在論文寫作中遇見自我」,由臺師大中文系副教授曾暐傑主講,分享論文寫作中如何自我療癒與覺察自我,透過提出7個同學在論文書寫上時常糾結的問題,引領現場聽眾們一同釐清並思索學術寫作上的疑難雜症。 

問題一:如何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 

演講首先,曾暐傑老師開門見山說道,寫論文本身就是一項極其苦悶的活動,事實上也並沒有任何捷徑能一次就把論文寫好,更遑論有所謂完美的論文。在一陣犀利卻又略帶輕鬆有趣的熱鬧氣氛下,老師緩緩帶入主題:論文雖為苦悶,卻是一項重要尋找自我的管道。因為論文寫作的本質,便是寫作者們因察覺自我對於生命環境的困惑與提問,進而尋找解決之道的過程。

面對學術書寫的苦悶與抑鬱,在寫作心態上,老師特別強調個人書寫動力的重要性。對於每個學術寫作者來說,「為何而寫」這樣的問題不僅是率先必要思考的疑問,同時也更是精進自我寫作的根本要素之一。 

問題二:研究什麼? 

面對各項學門領域五花八門的研究主題,老師特別向同學們強調,在開展自已的學術興趣與專長時,永遠不急著要追隨於眾人的研究脈絡之中,應該從自己有興趣的事物裡挖掘,找到自己能夠帶入個人生命經驗反思的主題,進而開始自己的論文書寫。

老師分享個人對於荀子性惡哲學的研究與喜愛,也便是出於自己對於傳統思維(孟學思想)的反思。老師也鼓勵同學在論文書寫中,不應僅是單純進行文字生產;更重要的,去建立自我與論文之間的連結與定位。 

問題三:論文是什麼? 

而說到論文的本質,曾暐傑老師便用一字「論」字點破核心。老師強調,論文寫作講究運用證據與邏輯性的論述來「討論」事物或解決問題。有別於其他具有發散特性的書寫類型(如散文、詩文),論文在結構上還要來得更加嚴謹且收束聚焦的,每篇(章)的論述也都僅圍繞於單一問題意識上。

老師透過介紹傅偉勳教授「創造的詮釋學」一概念裡的文本分析五大層次,為同學更進一步釐清論文寫作的發展進程,分別為(一)實謂(即探討字面說什麼);(二)意謂(即文意解讀,探討字句意義);(三)藴謂(即文本詮釋,討論文本意涵);(四)當謂(即文本深化,探討文本應用的可能);(五)創謂(即創建個人系統見解)。老師強調多數論文寫作都落在前三層次,即實謂、意謂、蘊謂,聚焦於文本上的分析與詮釋。
問題四:如何產生問題意識? 

老師透過說明稻草人謬誤這樣的哲學思維,建議同學在面對過往前人文獻時,不妨都先試著站在辯論反方的立場上。不論同意與否,都先去思考該項過往研究是否有足以批判且不足之處,藉此發想個人之後研究的問題。透過反對聲音的覺察,就能較為容易地開展另一個思維模式,進而找到不同於前人的詮釋角度。

問題五:如何產生創見? 

就正在撰寫碩論的研究生們,或甫接觸學術寫作的大學生們,這個問題或許並非是首要切入點;但隨著學術經驗的累積,如何發展個人見解而能建立一家之言,也確實是重要的環節。

為此老師建議同學不妨使用所謂「否證論」(即用「否定邏輯」去證成某一特定文本相關研究或理論)來開展自己的論述。否證論特別適合論文寫作新手嘗試。透過否證論,個人論文便能在不需建立特定批判脈絡的前提下,又能去推展與過往研究不同的批判性論點。

問題六:題目都被做過怎麼辦? 

老師強調,研究的重點不應是擺在題目上,而是放在研究方法上。透過不同研究方法(即不同的理論觀點)的套用,讓文本分析能有更多不同角度的詮釋。老師以符號學與精神分析的觀點詮釋〈鄭伯克段於鄢為例,來深化同學們對於活用研究方法的概念與理解。透過這樣跨領域理論的閱讀與應用,即便是一個已經相當古典陳舊的文本才還能有更多值得被深入探討的分析價值與思維。

老師也在此也希望同學釐清,這裡所提及的研究方法是指各種來自其他學門領域內的批判思維與理論,而並非單純指「文獻分析法」。 

問題七:文獻讀不完怎麼辦? 

曾暐傑老師最後也分享了一些個人蒐集彙整文獻資料的方法,供所有仍在學術寫作之路努力的同學們參考。如搜集資料時,應該要同時進行分類,將現有的文獻分成主要(經典)研究與次要研究,並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個人文獻資料庫,從中將文獻脈絡化,無形中建構文獻之間主題性上的關聯。在這樣知識網絡構築的過程中,即能較好掌握手邊蒐集到的論證素材。

結語 

演講最後,曾暐傑老師也鼓勵大家,論文寫不好其實不用覺得灰心,因為沒有人不是這樣經歷過來的。但倘若論文遭遇瓶頸,也千萬別閉門造車,適時找人聊聊,很多時候很多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