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寫作中心於511日晚間舉辦「從書寫地方美食到地方創生」講座,邀請作家、公視「浩克慢遊」主持人王浩一蒞臨分享。 

       公共電視製播的文化行腳節目「浩克慢遊」,由王浩一、劉克襄擔綱主持,王浩一笑稱由兩個大叔,帶領觀眾體驗大街小巷的人文歷史。一趟小鎮之旅,既打開一扇文化的門、也深入造訪當地產業與住民;有時天外飛來一筆,偶應導演要求即興作詩。這樣的旅遊,時間拉長、深度增加,王浩一稱之為「慢遊」──因為在地風情值得逗留,所以慢遊。 

       在慢遊的經歷中,王浩一由地方美食窺探臺灣昔日的歷史。特別是臺灣歷經多朝統治,不同朝代的統治者帶來的物事,像用不同的複寫紙在臺灣寫下痕跡。舉例而言,餐桌上常出現的「蛤蜊料理」並非台灣原生種,而是1934年昭和年間由日人引進。或者台灣國民蔬菜「高麗菜」其實發源於地中海,由荷蘭人引進台灣,;再如台北萬華、雲林斗六、西螺一帶的「魷魚羹」,為日本料理魷魚技術與臺灣羹食習慣的結合。 

       另外,王浩一也對台灣南北小鎮的冰店如數家珍,他特別提到「冰店」能夠開張,跟台灣「電力」的普及、技術穩定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有老店聲稱自己的店齡,超過台灣裝設電力的110年歷史,那很可能就是不實的。而冰店也反映了家鄉的特色。例如「通霄小兩口冰店」自己抓料,如自助餐般老闆秤重算錢;「朴子阿胖菜燕冰」結合了花生醬、水跟古早味「菜燕」;「六甲麵茶剉冰」使用傳統的麵茶加清冰,而當地則把這道料理當早餐吃。 

       正因從美食中見到在地文化的閃現,結合創立的「俠客行文創有限公司」,王浩一進一步思考地方創生的可能。他認為「創生」,意指創造新的生命、生活、生意,它不僅能在大都市實現,也應該普及於各個小鎮。而當前進入「文創3.0」時代,文創產業始和創生接軌,成為智能的有機體,而這根基於集結眾人的共識,創造品牌與永續經營。最後,王浩一強調,創生不僅是文創,而是更多的「深植開自己的花」,要讓地方創生能永續經營,不是單打獨鬥,而是需要一群人的共同奮鬥的「共好」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