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寫作中心主辦的全校性講座「如何學術?怎樣論文?給論文初心者的一堂課」於1120日晚登場,由台大城鄉所教授畢恆達主講。畢恆達以多年的論文寫作教學經驗,深入淺出地為同學指引學術研究的步驟與心態,並點出常見的寫作問題,儼然為臺灣研究生的學術通病把脈,指點改善方向。 

從選定研究主題、引用文獻到論文下標,畢恆達的分享詳略有致。畢恆達指出,要經過文獻回顧的過程,才能將研究問題(problem/topic)發展成具理論觀點的研究發問(research questions),而研究主題可從個人生命經驗、社會事件與學術理論出發,最好能同時處理個人、社會實踐與學術目的。 

畢恆達也分享切身經驗,說明熱忱的研究興趣的重要性。他表示,同樣要訪談,做自己感興趣的題目時就殷切期待與受訪者碰面,相反地,「每到訪談日就希望外頭下暴雨!」只為了有合理的原因一再拖延。「既然青春有限,我們每一天都在做選擇,那我們更想做什麼樣的學術研究呢?」他反問。 

至於如何爬梳理論並撰寫文獻回顧,畢恆達提點道:「文獻回顧不是傢俱型錄」、「多沒有比少更有力!」他認為文獻回顧的目的是與學術界對話、定位己身研究在學術地圖上的位置。他呼籲同學,爬梳文獻不是為了展示自己有多博學,而是要懂得切中肯綮,做有效取材,且要與研究發問形成有機連結。另一方面,即便是新穎的研究議題,也不等於沒有文獻可以回顧,肯定有相關的理論資源、二手研究可供參酌,端看運用何種理論或觀點切入。 

畢恆達也列舉了許多臺灣研究生為論文下標時常犯的錯誤。單單「性別逾越的實踐:以女子三溫暖為例」相對於「女子三溫暖的性別逾越實踐」的比較分析,就頗有玩味空間,究竟「以……為例」的研究意味著什麼?盼同學們能夠引以為鑒,釐清標題與內容的關係,亦能避免給讀者錯誤期待。同時,他也指出,或許是出自不安全感、深怕論文看起來不夠學術,臺灣研究生很容易將標題寫成「⋯⋯主題之研究」,但事實上學生寫的就是研究論文,不必在標題上特別強調這點。

 畢恆達表示,研究說到底就是在做宣稱、理由、證據及論證,並對讀者可能有的疑慮和質疑做承認及回應。撰寫結論時,應跳脫研究細節,將整本論文視作整體,探討其在學術界的定位;若學生想在論文最後提出政策或學術上的建議,則要將其立基於己身論文與研究之上,而非撰寫只消閱讀文獻就可提出的建言。 

畢恆達甚至透過經典電影《上帝也瘋狂》,引領同學反思從事田野調查時的思索、探問過程。影音、圖文並茂的分享,讓同學們目不暇給。他同時也提供面對寫作焦慮的心態與方法,為在場學生打了一劑強心針。 

本場演講吸引了將近兩百位同學報名,系級涵蓋大一新生至博士生,演講現場座無虛席,問答時間同學亦相當踴躍提問,會後更有許多同學留下與老師交流、簽書及合影,場面熱絡而交流頗。希望此場演講結束後,能讓聽眾在寫作論文的第一哩路充滿收穫且暢行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