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中文系與中文寫作中心於1119日晚間,舉行第一場道南文學獎作家講座,特別邀請到新生代詩人,同時也是本校中文博士生的李蘋芬作為首發。

今天春天剛出第一本詩集的他,以「明天,我們把暴風雨搬進來」為題,自瀨戶內海藝術季的作品Storm House 講起,讓聽眾以具象方式理解,所謂現代詩創作的輪廓;此間作品位於日本豐島,由荷蘭籍作家設計;在萬里無雲的天氣中,觀眾身處一個以日光燈閃爍、水瀑營造暴雨來襲的屋子,而李蘋芬用「製造」具體風暴小屋的象徵,來談文學背後「刻意營造」的概念與呈現。 

於是,「詩」可以製造某種空間、凝縮某種時間,以語言捕捉當下、翻譯感官所觸及的外在,但如何說故事、如何鋪排心情的表述呢?蘋芬用了提姆‧波頓《牡蠣男孩憂鬱之死》圖文書為例,細細分析箇中情節與文字,如何講述一個悲慘故事,且製造出風格荒誕、充滿黑色的現代寓言。

而由於現代詩形式的特性,蘋芬特別提到自己喜愛詩常具有不確指、多重意義的歧異性,在隱密與袒露之間,詩的美學與作家心跡若隱若現,是詩迷人的所在。

下半場話鋒一轉,蘋芬提到「詩與社會參與/詩如何參與社會」,雖然這個議題在詩界並不是新問題,但面對現今香港嚴峻的景況,有志創作者該如何貢獻一己之力?蘋芬舉了淮遠與廖瞇的詩作來談,詩如何以不同的形式關心議題、為自己信守的價值觀發聲。

末尾蘋芬談了自身參與文學獎的經驗,提到現行文學獎機制運行,以及鬆綁文學獎迷信之必要,最後則以自己的詩作分享,作為演講的收尾,結束了第一場作家系列講座。會後,仍有許多聽眾排隊簽書、詢問創作問題,場面熱絡。希望這次的分享,能讓有志於新詩創作的同學找到初步方向,有更大的動力持續書寫生活、了解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