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指南】周文欽:「藉由紀錄片書寫他者的生命故事」講座側記

 

文/寅彰(寫作中心輔導員)

 「海底的所有事物,把小男孩吸引得忘了要浮出水面呼吸,他反而趴在大魚的背鰭睡著了。」   

 —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

講座開場,由中國文學系系主任陳成文教授,介紹本次講者周文欽導演。陳主任表示,周文欽是美術班底背景,北藝大美術創作所畢業;導演前一天還在香港工作,今天特地趕回來分享他二十年的紀錄片經驗,精彩可期。周導演靦腆笑說,他是宜蘭出生,高中以前是體育選手;後來誤打誤撞,重考上台藝大雕塑系、考上北藝大研究所,才成為他日後對影像創作的基礎。講座前半場,導演幽默表示,若要用一句話來描述他的工作,那會是「上山下海,水深火熱」。而講座標題的「他者」不僅限於人,還包含海洋、陸地上的生物,乃至於抽象的文化技術。從海拔兩千公尺的櫻花鉤吻鮭,到新北市金山漁民的「蹦火」捕魚技術;從國家保育物種到國家文化資產,都因為導演長時間、近距離的拍攝,而作為影像被保存下來。他表示,短短八分鐘的紀錄片,是從一千兩百分鐘的紀錄素材剪接而來。千分之六的轉換率,卻總是讓他樂在其中。


導演說,紀錄片工作讓他體認到最大的收穫是「原來跨物種是可以交流的」。雖然在宜蘭出生,也有許多親戚靠海維生;但是在拍攝許多海洋紀錄片之後,導演才驚覺「原來我們不太懂海洋」。例如導演分享,他在展開任何拍攝作業之前,都會先做足功課、寫好腳本;可是拍攝現場永遠有不可預期的情況。導演說,雖然台灣本島四面環海,但大多數人包含他自己,都是陸地思維;大部分人習慣從陸地出發,而非考慮將人類或島嶼本身,看成一艘漁船。而導演自身總是在拍攝現場,重新認識自己、認識海洋。


講座下半場,導演為我們分享他正在進行的台灣原住民海洋作家的紀錄片。由於紀錄片仍在製程中,下半年才有可能進入宣傳期、上院線播放;導演為同學們精選並且展示的三個片段,只有對白、沒有配樂。儘管如此,現場仍有同學在觀影過程頻頻啜泣。可見,導演的鏡頭美學仍然生猛有力。在開放問答前,導演忍不住好奇問:同學們在閱讀文字與觀賞影像,是否有不同的感受?或是反過來,同學們在看完剛剛的紀錄片片段,會不會有想要回去重讀作品的衝動?導演表示,在處理鏡頭語言與文學語言的張力,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難關。要如何面對這位具有代表性卻或許也有部分爭議性的作家是非常具有挑戰的事情。導演坦言,雖然他的鏡頭語言無法完整呈現作家天馬行空的文學性,但他盡力做到能夠藉由鏡頭,讓觀影的人能夠重新認識這位作家與這片海洋。這部紀錄片從拍攝期到後製階段,前後耗費六年的時間。周文欽導演執導紀錄片十年的代表作《蹦火》,拿下2014年新北市紀錄片獎。又一個十年,這部即將上映的台灣原住民海洋作家紀錄片,相當令人期待。因為每一道浪,都有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