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晚間,中文寫作中心邀請聯經出版總編輯、「故事StoryStudio」 創辦人涂豐恩,主講「AI時代的人文逆襲」。台大歷史系畢業,並取得哈佛大學東亞博士的他,除了講述人文學科在AI時代的積極意義,也向分享他獨特的求學、創業經歷。
開場,涂豐恩說演講標題後面應該打個問號,因為人文學科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質疑的學問,學生想得比較多,不像理科一次專注於解決一個問題。那麼,AI日漸風行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景象呢?《成為新人類》中提及,未來社會將會趨向「VUCA化」:亦即不穩定、不確定、複雜、曖昧為本質;以及經驗、預測、最佳化的無價值化:過去的經驗、對未來的預測、最好的答案,都變得不重要,或沒有用。如同2019年沒有人預測到疫情的發生,一年前也沒有人料想到ChatGPT的流行。《AI世代與我們的未來》中指出,AI可能會與人類的智慧並駕齊驅。到時候,人類生存的意義是什麼?AI會拯救我們還是毀滅我們呢?
涂豐恩指出,先不論AI對人類文明帶來的是拯救還是毀滅,人文學科在未來扮演的關鍵角色就是「價值判斷」。科技不能單獨存在,需要人文素養的介入才能恰如其分。接著,涂豐恩介紹自己大學以降的求學、創業經歷。從商學院轉到歷史系、研發替代役的經歷、創業過程、到美國哈佛唸博士班等,得到「所有事情通常都不在計劃內」的發現。
諸如哈佛時期意外選修德文、越南文,或是離開商學院卻創辦「故事」並開始經營等,不僅是從未預料的事情,也不是以「有沒有用」這個基準而為之。所以,過去如此,未來也一樣。儘管科技如何日新月異,仍然有不變而值得追求的東西,儘管學習需要時間與耐心。
人文學科決不會是無用的學問。如chatGPT的翻譯功夫儘管再厲害,如果使用者不會語言,根本也就無從判斷它的表現正不正確。千百年來持續的文學、哲學、美學等,並不會因為科技進步而消失。反之,這些乍看之下無用的學問,正是如何適當運用科技的一個重要判斷力。
涂豐恩創辦的「故事」是以歷史人文為核心的新媒體。堅持內容的品質,傳達歷史的魅力,有幾個層次:(1)將無窮的有趣故事說給大家聽;(2)在被資訊淹沒的時代,提供受眾脈絡、深度可靠的知識;(3)歷史幫助我們透徹地觀看當下,並想像未來。虛擬實境將是未來的趨勢,然而科技即便可以做到「虛擬」,但是實境的逼真度,也就是內容,仍然需要人文學科的投入才有辦法細緻化。諸如《返校》遊戲的製作,需要高度歷史素養;未來各種歷史劇的擬真互動,也需要精細考據。這些都是人文學科大展長才的範疇。
Q&A時間,有同學提問文學院的訓練,都是比較抽象、長期、大量閱讀的形式,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雖然知道反應得要快,但總是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涂豐恩回答道,更重要的是意識到每天這些無以名狀的訓練,都是「技能」。
比如寫作是一種技能、短時間內掌握大範圍的知識也是一種技能、溝通也是。老師不會特別以技能的觀點教你這些,但其實這些並不一定是大家都會的事情。速度方面,不一定要快,人文學科的同學反而擅長掌握長期時間裡產生大變化的節點,這當然也是有用的技能。譬如AI畫出來的美女圖的特徵千篇一律,這反映的是特定美學的偏重。人類學者或歷史學家就可以立刻指出這一點,為科技修正軌道,解放僵化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