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導演、作家王正方,於4月25日晚上攜其近著《調笑如昔一少年》及四十年前的香港經典電影「半邊人」,在藝文中心與政大師生分享其編劇、主演本片的美好回憶與深刻影響。映後座談由中文系系主任張堂錡老師主持,藝文中心主任侯雲舒老師與王正方導演參與對談,幽默的對話與熱愛電影的激情使現場觀眾深深折服於王導演的浪漫才情與迷人風采。
「半邊人」由香港新浪潮電影導演方育平拍攝,曾獲1984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的殊榮,去年在台北電影節受邀播映,再度獲得熱烈好評,目前在台灣幾所大學巡迴播映中。欣賞完這部電影之後,張堂錡主任開場先談到電影中出現的一些老事物很有當年的時代感,同時介紹王導演中年毅然放棄在美國大學教職,繼而投入電影工作的熱血人生。王導演接過話題,述說這部四十年前老電影的背景,是來自英年早逝的好友、電影導演戈武與女魚販許素瑩的真實故事。時當香港新浪潮寫實主義興起,這部影片用緩慢步調如實呈現香港八十年代市井小民生活,「唯有如此才能證明有這麼一些人存在過」。
侯雲舒主任好奇王導演從科學人轉為藝術人的心境轉折,王導演表示人生苦短,為何不嘗試另一個境界呢?當年他是抱著「現在如果不跳進去做電影,可能就沒機會了」、「我若不做、沒人能做這件事」的覺悟,毅然決定中年轉業。至於科學與藝術其實相似之處很多,科研做到一個程度後,想要突破限制最重要的是想像力。王導演藉此鼓勵現場同學,年輕人應該嘗試斜槓,但要努力,不要安於小確幸,當努力工作取得某種成就後,對自我及人生都是很好的肯定。
隨後現場同學提問電影名稱為何叫「半邊人」?王導演語重心長回答:我們誰不是半邊人?在現實與理想間來回,大家都只能完成一部分理想。片中的男女主角、現實中的戈武,包括王導演自己,也都是半邊人。
另一位同學詢問,經過這麼多年反覆看這部片,王導演是否有過新的想法或想用新手法表現?「人說電影是後悔的事業。」王導演幽默地說:「若我來導,我會有我的做法,不見得好,但導電影就是主觀的。拍電影會遇到很多挑戰,挑戰不完,太有意思了!」最後一位同學則分享了她自身經驗與這部電影產生的共鳴,覺得「半邊人」是「寫給電影的情書」,表達了對這部作品的感激之情。王導演聽完同學的抒發後有些激動,他站到台前用高亢的語調說,他非常感動、也很受激勵,四十年前的老電影到今天還能感動人心,是因為大家看到影片中真摯的情感,那是電影藝術能流傳久遠最重要的力量。
座談會在王導演激情又感性的話語中結束。會後現場聽眾與王導演持續進行簽書、合影等互動,見證了一個熱情又溫馨的電影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