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18日晚間,中文寫作中心邀請身兼土木工程師與作家身分的林立青,主講「非虛構的書寫工具」。林立青過去長期擔任監工,看到臺灣各地工地文化以及勞工難以言喩的困境,2017年出版散文集《做工的人》、翌年出版《如此人生》,真切呈現邊緣勞動者的苦境乃至社會的不公。目前成立公司「友洗社創」,以清潔業務為槓桿,持續推動街友的社會復歸。這些年來,林立青紀錄了許多邊緣、底層人士的生活,根據這些經驗,向聽眾分享了立即能夠派上用場的「非虛構」的實戰採訪秘笈。 

文字鍊金術:前置作業不可少 

演講開頭,林立青毫不諱言地指出阿堵物的重要性,坦言演講簡報也是從教導NGO如何募款的教戰守則改編而來。扶助貧窮,變現的技術畢竟是首要任務。如何讓「社會的愛」(捐款)能夠到達「正確的地方」(組織),這就端看寫手如何說好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了。不論是為了尋求贊助而為企業撰寫文案,或是向社會大眾訴說平凡無奇的工人遇到的困難,只要文章能在社群媒體上引發迴響,募款的意願自然大大提高。

然而,要寫出一篇「好」故事,前置作業不可少。首先,書寫者的自我定位十分重要。林立青將書寫者的角色分為五種:述說者(說故事)、審判者(批評、控訴)、見證者(配合照片)、探索者(尋找答案中)、先知(預知未來)。自己的角色定位,會影響到寫非虛構的文章時的切入角度。當然,一篇好的文章,極有可能是五種角色在文中隨時切換的。此外,掌握環境與人際關係也是適用於任何採訪、田野調查的基本功。林立青舉了許多例子,其中,第一次與受訪者見面時的兩個動作,可以幫助維繫關係更為順遂:(1)自拍或是互相拍張照;(2)交換社群軟體聯繫管道之餘,請對方拍名片傳過來。(1)的用意是迅速可以回想訪問時的情景,並且拉近距離,(2)則是藉由名片,獲得對方更多的聯絡管道,也不會讓自己搞錯對方的頭銜或公司名稱。互相願意關心對方,提供對方校正資訊的空間,是建立關係的第一步。

 

實戰秘笈舉隅:圖、表、標籤、大綱

 

在事前的資料搜尋時,製作有用的圖表將會是日後採訪時事半功倍的利器。林立青舉出年表、關係圖,以及地圖。年表旨在整理時間軸,找到人、事、物「變化」的幾個節點,訪談時可以以此為根據設計提問。關係圖有很多種,對社工而言,諸如家系圖則幫助釐清個案的整體情況,掌握基本資訊。針對受訪者「貼標籤」雖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若能在訪談前以幾個特徵濃縮該人特質,將有助於快速定位其特殊性、不可替代性,使訪談意義不至於失焦。

訪綱有諸多類型,就看寫手的目的與需求。諸如「句點訪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題目,適合隨機性的訪談;「里程式訪綱」假定受訪者為成功人士,達到目標前的障礙或困難,以及未來展望會是重點,適用於大老闆;「PK型訪綱」強調正反兩造的說法,通常搭配專家見解,用在時下受關注的議題。在書寫不起眼的人物上,「動機、行為及阻礙」是有效的訪綱。諸如一名里長為什麼開始免費送餐(動機)?追問付諸行動時的選擇(行為),送餐遭遇困境時的解方(阻礙)等,可看出深層的人格特質,書寫的價值也就浮現起來。

最後,林立青特別指出,所有的訪談都免不了採訪者/寫手的主觀意識。畢竟在訪綱醞釀的階段,就已經帶有個人的問題意識。所以,在非虛構書寫當中,與其在意中立客觀,倒不如強調「透明」,亦即誠實說明作者的立場為何,為什麼會有這個立場。誠實地揭露該揭露的資訊,反倒才是接近所謂中立的途徑,這就是他強調「透明才是真中立」的涵義。

  問答時間,台下聽眾十分踴躍地發問,此起彼落。在此摘要二個問答,提供參考。有同學提問,社群媒體上有議題拋出來的時候,往往一窩蜂,很快被淹沒,如何維持議題的熱度?林立青回應道要有盟友。類似性質的文章,自己的頻道發完了,可以交給其他人寫。同理,其他人寫過的,自己也可以拿來延續。相互間接曝光的方式,可以維持熱度,但是前提是要廣結善緣,經營同性質議題的盟友關係。另一名同學提問,訪問素人的訣竅。林立青以他長期接觸底層人士的經驗為例,指出關鍵在於「磨與耗」。諸如街友、弱勢族群、單親媽媽等,越弱勢的人,訪問難度反倒高,要花更多時間,細膩的處理。不二法門還是跟他們一起工作、生活,長期體感他們生活經驗,並且融入那個狀態,慢慢去形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