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訊】
中文系與寫作中心合辦之道南文學獎講座進入第三場,邀請詩人崔舜華蒞臨分享。畢業於本校中文系、中文所的崔舜華,早先以詩作為讀者所知,近年則著力散文創作,此次演講即聚焦於散文的品鑒與創作分享。
崔舜華先以標題入手,他談及「行過死蔭之地」之意象為文學性的隱喻,顯示一種努力求生的精神,如寫作者戮力透過書寫,證明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每個人都正在路上行走,儘管可能身處於無光之處,身邊卻暗藏蓬勃生機。對於自己常切換寫作的兩種文類,崔舜華直言:「散文是事端的發生,而詩更像是暗藏的淺渠。」創作過程中,兩種文類是相對的療癒,如果寫詩遇到瓶頸,就寫寫散文,反之亦然。
崔舜華選及幾篇自己欣賞並喜愛的散文作品,如富有躍動之美的楊索〈貓事二三〉字裡行間,充分表現出人與另一個生命體相互依靠、相互關愛的經驗。而被形容為「詩性翩飛、仙氣繚繞」的言叔夏〈睡美人〉,寫離去而回顧的情景,所展示的語言姿態,帶給讀者很強烈的,被文字給撞擊的某種審美的體感。
崔舜華自身的創作〈貓居〉,則談及養貓以後,生命有所安頓的歷程。尚未養貓前她害怕對另一個生命負責,真的領養貓後,卻發現一切其實比想像中得單純,遇到難題就是直球般坦然面對,不須被牽絆太多,自己也在時間之流中,重新找到依憑的所在。
回頭提及自己的創作,崔舜華坦言:「『讀者』這個概念對我來講是模糊的,我不會去想像我要對特定的讀者說,而想的是我要對這個世界說什麼。」寫作即是用第三人稱位置,鏡頭般凝視已經在場的我,身上曾有過的一切變化、體驗、生命歷程。
近五年開始嘗試散文的崔舜華,直言曾有人這樣告訴他:「散文裡一定要發生事件,就像小說的情節、詩的意象,都是必須存在的。」諸如閱讀散文過程中,大家都期盼著某些事件的發生,盼望某些閃爍的亮點在螢幕上出現,讓讀者可以把握與解讀。確實因為有事件的發揮,散文的敘事性、敘事語言才能發揮到最大值。但當你寫到如入無人之境的時候,其實就不用管有沒有架構、有沒有事件這些問題。這是崔舜華給大家創作上起頭的一點小建議。 創作的人剛起步時,常遇到的是「經驗性的困難」,即經歷不夠、題材不夠的問題。
但崔舜華表示到創作某一階段時,這些東西會突然跳出來、縈繞著你,開始覺得落花、水面皆文章。當遇到靈感的滯留、書寫的困難,那就做別的事情,浸入讓自己愉快的事情。不需要過度執著,只想要寫出什麼曠世之作,因為並不存在這種東西。然而寫作終究還是被包含在現實之內,人不可能脫離生活,去做任何創作的功課,所以先把生活很愉快的過下去,才可以等待下一次對的、合適的創作時機。「我們所要做的其實就是等待。」崔舜華這樣結語。
道南文學講座03:行過死蔭之地 崔舜華談散文創作之小事端
公告日期:20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