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寫作中心於421日晚間,邀請作家朱宥勳主講:「從投稿到出版——在靈感以外的世界生存」。朱宥勳在開場時直言,台灣作家多談精神層面、較少關注物質面,再加上身在其中者,也未必都對「文學業內生態」有所意識,因此此次講座想藉機與有志文學創作者,分享過去的創作、出版實務經歷。


        首先,講者強調寫作需事先安排規劃,「發表」和「出版」為相異之概念:「發表」主要將作品發布於公眾平台,例如,報章雜誌、文學獎等,對大眾而言具有可接近性;「出版」則是與出版社簽訂合約後發行,需通過詳細而嚴謹的程序執行。朱宥勳稱發表是吸引讀者認識作家的管道,讓作品初次面對公眾,收到回饋後可以再行修改,故建議新手作家多多發表;出版需長期賣出版權,作品的使用方式與範圍將以出版社的決定為準,一定要事先經過同意,作家才能另作他用。又出版採「先簽約先獨佔」原則,因此,作品可以一次性投稿至不同的出版社,以節省審稿的時間成本,最後挑選最快回覆或條件最好的出版社售出版權,再去函感謝其他出版社的審稿。

 

        接下來朱宥勳分享出文學作品不同的發表管道以及優缺點,主要可分為文學副刊、文學雜誌、文學獎、新媒體、自媒體等五大類。首先,文學副刊起源於高信疆主編的人間副刊及瘂弦主編的聯合副刊,由於副刊以「拼版」為原則,一頁固定的篇幅需由不同作品排版填滿,故延伸出「極短篇」的文類。雖副刊投稿難度高,但不論資深或是資淺的作家,稿費每個字均為1-2元,非常公平,然其發行量逐年減少、影響力也逐漸式微。文學雜誌的收錄作品多為編輯約稿,現遠比副刊強勢,台灣兩大文學雜誌為聯合文學和INK雜誌,但開放給純新手投稿的機會略少一些。

        接著介紹新手一定要嘗試的文學獎,因匿名評審機制和作家不能投稿的潛規則,對新人作家最為友善;雖然獎金高但競爭者多,其主流文類為小說、散文、新詩,第四文類如報導文學、極短篇、古典詩等,並非文學獎主要的評比範疇。而文學獎又分為校園級、地方級、全國級三種,依等級頒發數千至數十萬的獎金不等,報酬最高、投稿難度尚可;由於業界普遍關注文學獎的得獎作品,所以仍是傳統途徑中能見度最高的發表方式。

       最後,是新媒介所催生的新媒體和自媒體,講者建議每位作家可以與線上專欄合作,自媒體的擴散力能累積知名度,缺點是這些專欄仍以評論類稿件為主,幾乎不接受文學創作,字數多在1,500字上下,稿費每篇1,000-3,500元不等。自媒體則由作家個人經營,講者建議大家均需開設IG、臉書、部落格、網站等個人的社群媒體帳號,這其中,網站、部落格相對不受演算法與大數據的干擾,且一目瞭然、方便搜尋,所以建議可以建立個人網站或部落格,集中自己累積的所有作品。而若有發表或出版的文章,通常可待首發一周後,即可轉載至自己的平台上。

        演講後段,朱宥勳提到了出書與補助的要點:文學創作的字數多為6-10萬字,需事先企畫主題與內容,投稿成功率視發表的成績而定,一般而言版稅為書本定價的8-10%左右。補助以國藝會、文化部為主,故講者鼓勵大家多多申請,並提供申請秘笈:若以一年為周期,以練功為主規劃投稿時程與內容,需隨時蒐集文學獎截稿日,強迫自己不斷寫新作品投稿;另外台灣文學獎旺季在3-8月,應把握機會參與。

        無論有沒有得獎都要找評審紀錄閱讀並據此修改,再持續投稿下一個文學獎,另最重要的是保持閱讀習慣、打磨自己對相關議題的敏銳度。若是以一本書為核心的「補助發表出版規劃」,則建議先構思「主題的統一」,前期申請企劃補助,接著將各篇章分別投稿至各個文學獎賺取獎金,待完成作品將補助與發表結案後,即可申請出版補助,以增加出版機會、獲取版稅。

在朱宥勳的深刻、不藏私的分享與鼓勵下,觀眾提問踴躍、互動熱絡,精彩的講座獲得現場參與者一致好評,直至演講時間最後一刻,才意猶未盡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