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南文學獎與中文寫作中心於11月11日晚間,舉辦演講「重力與外力:文學寫作的慾望與對象」,由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候選人、作家湯舒雯主講,分享對於文學寫作中「為何書寫」與「為誰書寫」的反思。
演講中,湯舒雯引導同學們一起反思文學寫作的意義及目的,並且試圖在透析文學概念的過程中,提供一份足以安置寫作者書寫價值的光譜視野,鼓勵各位同學在文學寫作時都能發掘應許自身書寫價值的定位。
定義「純文學」
演講一開始,邀請同學思考何謂「純文學」,並指出當今大眾普遍對於這一概念意識的模糊與渾沌。她提到,現今我們所定義的純文學除了普遍被認定是閱讀門檻較高且具有一定疏離感的寫作外,很多時候也都被詮釋為更多帶有反市場與反政治意識的書寫。她表示,事實上「(純)文學」這樣概念的產生必須歸因於西方現代性的發展,在過去約莫18-19世紀之間,眾多西方文學理論概念更是將文學認為是公共領域的體現,訴求自由、平等、團結的實踐。
藉著皮耶.布迪厄《藝術的法則》所提及的場域理論,舒雯老師帶著同學更進一步思考文學作為自由場域實踐的可能,以及其所面對的抗力與抑制。她解釋,所謂文學的場域性,事實上是變動且與其他外部因素相連影響的,任何主流與非主流的分類價值,都有可能因為任何一書一事的介入而翻盤更動。
然而在這樣的結構異動性上,文學卻是能夠有著一定的自治性,並落實於文學自身對於其他外力的抵禦與妥協。他說明,文學的自治便是彰顯在抵抗與調適他律之上,而作家的文學生產,就場域觀點來看,即是在自治(內在原則追求)與他律(外部因素)兩極之間擺盪而劇烈的活動;所謂的「雅」「俗」之分,或是文學作品是否曲高和寡或服於市場導向,也似乎都能以這樣本位差異的概念得以透析。
文學自治與反對
透過理解文學自治的概念,湯舒雯更向大家進一步提出「文學世界共和國」的概念。他表示,面對全球化的變動與脈動,似乎光是以市場導向或政治介入去剖析文學的自治似乎仍舊不足;因此援引巴斯卡.卡薩諾瓦《文學世界共和國》中文學世界的想像,他帶領大家透析文學世界中的節奏,並藉著所謂屬於文學中的「格林威治子午線」的概念,試圖一同思考自己與所謂「理想(經典)」文學寫作之間的距離。
文學寫作的慾望與對象
在這思索場域與寫作者書寫定位的探索中,湯舒雯提醒了同學們文學寫作的最初本質與意義:即是「為何書寫」與「為誰書寫」的反思。他表示,在爬梳文學理論與思想的過程中,我們並非只是服從於一方言論所謂我們劃下的定義,並單純地將自己置於單一面向中,在自治(純文學、個人)與他律(市場、政治、社會服務)之間糾結;透析理論的目的也不應只是產生更多意義與行動上的相斥。我們應該透過知曉各項理論的基礎之上,不斷思考自己身為寫作者服侍文學生產的光譜價值:究竟自己是應該為了美學信仰而寫,還是為了彰顯社會正義與市場文化而書寫,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反思而探究。
最後,湯舒雯也鼓勵大家思考創作時的重力(寫作者內在的核心原則與思想)以及外力(外部環境左右寫作者的拉扯),並期許能看到各位都能找到自己的創作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