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寫作中心於10月29日下午,舉辦寶藏巖文史參訪及帆布袋絹印體驗,中文系張堂錡主任與師母亦撥冗參與。本次導覽由寶藏巖文化村協會、同時也是在地年輕居民的彭智宇引領,帶領同學探訪寶藏巖錯綜而美麗的前世今生。
通往寶藏巖入口處,需路經沿山而建的寶藏巖觀音亭,這座主祀觀音菩薩,最早可追溯至1791年的廟宇,是寶藏巖聚落最早之宗教建築,也是早期泉州安溪人的信仰中心。
而通過廟前廣場,抵達寶藏巖村落入口處,彭智宇特別提到,村落獨有的「信箱牆」─—為了郵差投遞方便,統一將所有信箱,置於寶藏巖入口處。而進入聚落後,無論是高低錯落的小徑、青蔥翠綠的一方菜園、藝術家創作的壁畫、或是以姓氏作為標誌的獨特「門牌」,都使得寶藏巖成為北市、甚至北部地區獨樹一格的村落。
從日治時期在高處作為防禦工事的軍區,到戰後寶藏巖承接了眾多來自中國各省的移民,在經濟窘迫的年代,沿山搭建的簡易房屋,一家數口的生命就此落地生根。而歷經都市開發與土地管理的爭議下,原先預計被全數拆除的聚落區,經過居民、台北市民及各類藝術家聲援的狀況下、逐漸獲得保留,並於2006年開始整理修繕、2010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營運。
現在的寶藏巖,成為公館河堤僻靜、與藝術共生的聚落,設有14間藝術家工作室,做為駐村藝術家工作、展演的空間,並設有「閣樓青年會所」,河景第一排愜意而深邃的台北美景盡收眼裡。而當前的文史常設展—「迴盪之聲」,探索「藝居共生」數年的寶藏巖,藝術家與當地住民互動、對話迴盪的多音交響。
導覽結束後,由資深住民徐大姊、詹大哥,教導同學們進行寶藏巖專屬的帆布袋絹印體驗,絹染圖示為寶藏巖全景圖,細網紋勾勒出山坡、基隆河交映出的故事。而拓印出的美景,留住了寶藏巖永恆的美麗,人手一袋的不只是活動體驗的紀念品,更是對地方更深刻的理解與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