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寫作中心在1026日晚間,舉辦演講「重寫庶民:以市場節目和地方刊物為例」,由探照文化主理人、現任台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李明璁主講,分享近幾年在社會實踐上所看到的「庶民」現象,以及對於當代價值體系的反思。

庶民是什麼?

演講一開始,李明璁老師先拋出一個大哉問:「庶民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要關注庶民?」在回答之前,老師試著從兩個層面來探討庶民的意義:第一,若以「非精緻文化」來理解,如何解釋這幾年在政治、大眾傳播媒體上出現的「庶民政治」、「庶民經濟」現象?第二,若對比「大眾、流行、庶民」等相似詞,其間內涵有什麼不同之處?

在第一種層面上,李明璁老師認為在政治、大眾媒體上大量曝光的「庶民」,已形成一種特殊的詞彙,彰顯台灣社會對於學歷過度重視、卻又憎惡學院「不接地氣」的矛盾性。藉由凸顯矛盾性,召喚了台灣人對慾望的喜怒哀愁,這也是代表庶民的原始情緒。

在第二種層面上,當我們談到「庶民」文化時,可能會使得這個詞彙同時具有「大眾」與「流行」的特質,然而這三個詞在中文意義上卻不完全相等。李明璁老師提醒,「庶民」的意義實際上是很多面向的,如果以英文來理解,庶民應該同時包含folkmasspopular等三層意義,這種複雜性才能讓「庶民」的內涵變得多元而立體,讓要關懷與討論的東西更為清晰。

台灣的庶民是什麼?

理解「庶民」內涵之後,接下來李明璁老師也帶大家反思「那台灣的庶民是什麼?」他表示,台灣受到周邊國家如日本、韓國、中國(及香港)的影響很深,而近幾年跟東南亞之間的關係也加重,在這一塊「東亞共同區」中,台灣能取得能對抗「西方」的能量,建構自身的主體認同。

然而每個國家對於推廣自身文化、建構主體認同的行動都不同,台灣除了要探究台灣庶民的內涵之外,對於推廣與建構的方法也要重新思考:到底要師法他國,還是能在內部創造出建構的能力?

為什麼我們要關注庶民?

李明璁老師也以自身參與庶民文化構建的經驗作為案例分享,包含擔任節目製作與主持的「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以及統籌規劃的地方刊物《屏東本事》。他認為,庶民文化其實就是任何我們想要研究的主題,可以透過「個人的、人際的、公眾的」這三個不同層面來探究。

「研究就是對於你以為找到的主題,去發現『總還是有什麼還沒找到的』,繼續找尋(re-search)。」李明璁老師強調,研究不該只在學院之中,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研究方式,生活所帶來的「經驗」,甚至可能比在學院中系統性的研究還來得有效。例如市場中沒人上過廣告課,但為了生活,自然就學會如何推銷自家的產品。「如果研究無所不在,就會無所不用,這就是re-search的概念。

李明璁認為,市場是庶民生活的小宇宙,也是人們渴望、慾望、期待的展現,「如何讓公共建設有感?不是美感、大師,而是要做研究,了解那邊的人喜歡什麼、渴望什麼、恐懼什麼。

因此,讓自己了解庶民,其實就是了解一個城市、一個地方、一個社會的樣貌。「所有的idea傳達總要拿捏尺度,不只靠創意點子和設計技術,更需要社會事實的再發現、與對多元異質人群重新理解。」李明璁說。

而在演講尾聲,李明璁也表示,成為社會學者或是重寫庶民,不是為了讓自己覺得高尚或是優越,而是希望能讓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機會,發揮優勢與長才,而他在其中的角色就是「轉譯」,讓困難的事物變得簡單、讓簡單的事物變有深度、讓有深度的事物變有趣,打造更為友善的世界,同時期許每個人都能一起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