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寫作中心於九月三十日晚間,舉辦專題演講「吉光片⽻:從收藏到寫作」作為本學期第一場全校性演講,由中文系黃庭頎老師開場,表達對同學課餘參與藝文活動之鼓勵與歡迎。本次邀清到飛⽻藝術師、台北文學獎第18屆年金得主伊絲塔(廖宣惠)老師,分享寫作與飛⽻創作的經驗。
首先,伊絲塔將「收藏」定義為「遺憾的藝術」。為了拾⽻,她跑遍日本、泰國、韓國、希臘等地,並通過自己的著作《飛⽻集》、《我的室友卡夫卡》,簡述人與自然收藏之間的關係。
伊絲塔認為,從創作乃至投文學獎,首重熱情、結緣;同儕並非競爭對手,有熱忱自會展開所有的自主學習,最重要的是常常練習,使用熟悉而非最佳的工具、持之以恆創作才能逐日進步。伊絲塔鼓勵同學,創作過程如同在迷霧中開著車,車燈僅能照亮眼前的路、看不到遠方,只要看著有把握的近處堅持向前,雲開霧散後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伊絲塔也分享了散文書寫的技巧:散文的核心組合為人、事、時、地、物,創作者於其中擇一作為寫作重心,並在前加一個「奇」字來審視;唯有特別、新奇、出人意表的內容,才能吸引讀者、評審的興趣。例如:伊絲塔以長了八顆智齒不得不拔牙的經驗開始,在老牙醫嫻熟的拔牙技巧下,與之穿梭時光隧道,回顧自己青春期的成長之痛。
在奇人、奇事、奇物的回顧後,伊絲塔談到,「興趣」鑽研到最後就能變成「專家」,個人神奇而獨特的體驗會帶來微妙的不同感受。感受的敏銳度需要培養,所以伊絲塔教導同學如何描繪、精煉六感體驗;另因文字就是「聯覺」,感官體驗連綿不覺即可收藏經驗訊息,藉此得到獨有感受與經歷可寫。伊絲塔接著推薦《感官之旅》一書,強調「小說」的空間感為第一,「詩」則以聽覺、視覺為重,並建議建一個素材區,先把靈感或素材放入、沉澱幾日再回頭寫,就像釀酒一般愈陳愈香。
最後,伊絲塔以「創作就是擷取吉光片⽻、捕捉靈感的⽻毛,決定開始寫作的那一刻就已經踏上了寫作的旅途」作結。從回答同學們的問題中,直言電影是強迫的感官語言,導演明確藉由改編呈現完整的空間,卻要求觀眾單方面隱藏自己的想像與感受,相較之下文字有更大的詮釋空間。所以能夠真正表達自己、練習到極致的語言,就是最好的創作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