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小說家,我學到一件事:對人生、對我們身處的世界提出問題。小說不只是說故事而已,它跟其他藝術形式一樣,是在對生命提問。我透過電影問觀眾問題,希望觀眾能自己找到答案。」──韓國導演、小說家李滄東
中文系與寫作中心合辦道南文學系列講座,於12月1日晚間邁入第三場。本場邀請到作品橫跨小說、散文、劇本的李屏瑤蒞臨分享。
將寫作比喻為「從A點到B點的諸多路徑」的李屏瑤,以諸多精彩的物事譬喻作引,談論生命中起心動念到落筆成章的過程。所謂從A到B點,不只關乎端點本身,更在於中間拋擲、串連的線,構成了文學深刻且廣遠的面貌。
李屏瑤談起許多影響他創作的「A點」:是幼時看到阿嬤總偏心表哥的加菜便當、是外公過世後,「外孫」被視作外人的剎那,讓他撞見冰山下如如不動的一些恆常排序,他稱之為「生活的邊框」。所謂「邊框」,決定了社會上誰過年可以回自己家、決定了班級座號名單的先後順序,從虛線到實線成為僵固的生活規則。而該如何跟「邊框」周旋?──是突破邊框、不在意邊框;或把自己塞進去(如同一個方形西瓜),這些思考成為了寫作的起始,而過程既是解答疑問,也開啟更多疑問。
接著,螢幕上顯示出一張帶有金邊的瓷器圖。李屏瑤以日本瓷器修補「金繼」為喻,他說創作其實就像是瓷器修補的黏合,概念可能類似轉型正義。自我叩問該如何看待眼前這個世界、國家與社會?思考該如何縫補出一個故事的紋理與軸線,這就是創作者的工作。
李屏瑤也談到「劇本」跟其他文類不同處,首重「對話」的呈現。而對話最忌寫出「人類平常不會講的話」,該如何塑造精彩到位的對話,仍回到生活中縝密的觀察。「其實你去餐廳吃飯時,店員可能對你很客氣地說話,他說的大概不是平常人類會講的話。但當他一轉身,回頭跟同事閒聊、打屁時,那就是人類的話。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是很漂亮的轉場。」李屏瑤用淺顯而精準的例子直擊核心,在聽眾面前不只再現生活日常、也再現了雜沓的戲劇理論。
最後,適逢演講當日,亦是本校「道南文學獎」開始徵獎的日期,李屏瑤說,自己曾長期在通勤的捷運上寫稿,筆電放在雙腳上、常要擔心被其他乘客撞到。「所以你現在筆電下面有穩固桌面的,都應該可以如期交稿吧!」李屏瑤俏皮的、誠心的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