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錨練習——在採集中,成為一個台灣人」李姿穎0911演講側記
文/信賢 編輯/文彬
「編輯是連起夜空中的星斗並命名為星座的行為」──李姿穎
政大中文寫作中心於2025年9月11日晚間,舉辦演講活動「定錨練習——在採集中,成為一個台灣人」,邀請到曾任BIOS monthly總編輯、現任《留白計畫》總監的資深文字工作者李姿穎與同學分享她多年採訪與寫作的心路歷程。
***
■田野裡的文字力量
李姿穎以「採訪」作為切入點,談到文字工作並非單純記錄,而是一趟趟田野的旅程。無論是在市場巷弄、港口碼頭,或是在偏鄉小路,透過與人們的交流,她逐步觸摸土地的脈動、感受歷史的傷痕,也在字裡行間安放認同,建構身為「台灣人」的理解。
■從漁村到工班:走入在地的真實
她舉例分享過往的編輯經驗,包括深入報導金門大橋工程時,不僅記錄高層規劃者的觀點,更走入工班現場,書寫第一線工人的日常,以多重視角呈現在地生活的厚度。從市場雞農到客家村落,從漁民生活到石虎共生,她強調採訪的價值在於增加身體經驗,重新打開人與土地的連結。
■文化內容產業的挑戰
談及文化內容產業現況,她坦言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仍在起步,許多同業必須不斷尋找新的出路,思考如何讓文字與現今環境對話。她分享《留白計畫》的嘗試,從生活消費切入文化議題,讓內容更貼近一般大眾的日常感受。
■採訪方法:從觀點到訪綱
在分享具體的採訪方法時,李姿穎指出,好的訪綱必須兼顧三個層次:先了解受訪者的背景,再設計能引導深入的問題,最後以觀點與結構建構文章。她提醒同學們,採訪不只是資訊蒐集,更是將碎片化的故事重新串聯,賦予意義的過程。
李在寫每一篇採訪時都會先問自己「這是世界為甚麼需要這個內容?」找到定位才能選擇與眾不同的切入角度。比如採訪八卦青年工作室時,李將訪問地點選在B級景點,文筆也切換成幽默白話口吻;比如採訪知性的劉文,李便模仿動物森友會的標題,帶給讀者全新的人物打開方式。
李姿穎也分享不少有關「書寫角度」的心法。她回應道,最重要的是「時時蹲下、常常仰望」,用不同方式經驗同一場景,才能發現獨特觀點。她強調避免陳腔濫調,保持節奏感與細節描繪,像是善用空行作為一篇文章的換氣、以動作為主、描寫為輔的生動說故事方法。正是對這些細節的講究使其報導作品既精練又動人。
***
■結語:把碎片編織成星座
在演講尾聲,她引用自身長期採訪心得,提醒學生:採訪是一種練習,把零碎的對話和感受拼湊成星座般的故事,最後也將映照出自身價值與意義。對她而言,寫作既是專業,也是安放自我與土地的方式。這場講座不僅帶領聽眾認識採集與田野書寫的可能性,也引發對「成為台灣人」與在地文化連結的再思考。李姿穎誠懇而細膩的分享,讓大家看見在文字與土地之間,仍有無限連結與探索的空間。